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处在高速增长期,未来有着巨大的潜力。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2021年,我国出台多项医疗器械相关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等,持续完善医疗器械领域的行业监管。但对于医疗器械行业而言,主旋律无疑还是正在逐渐走向常态化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在首批高值耗材冠脉支架国家集中采购刚刚尘埃落定之后,第二批骨科类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就紧随其后地开始了。当然,其他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也在持续推进。

另一边,不间断的疫情也为国内与防疫相关的医疗器械企业形成了中期的发展利好。如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等防疫物资不仅在国内需求持续,还不断供给海外。

据《每日财报》统计,截至5月10日,上市医疗器械公司中有108家披露了2021年业绩报告。整体来看,新冠检测业务的IVD企业维持了超高的增长率,部分企业营收额创新高。还要看到,尽管被带量采购等因素助推,但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市场竞争较为分散。

年报盘点:去年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仅少数录得亏损

制图:每日财报

营收呈现三大梯队,利润榜迈瑞医疗居首

《每日财报》发现,在营收规模上,108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梯度分化明显。

迈瑞医疗以252.7亿元的营收位居首位,稳居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第一梯队。以英科医疗、乐普医疗、东方生物3家企业为代表的第二梯队,营收为100亿-150亿元。而以新华医疗、华大基因、蓝帆医疗、达安基因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梯队,营收在50亿-1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济民医疗去年净利增长达22倍。其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战略,紧抓市场机遇,及时扩充安全注射器(针)的生产产能,实现安全注射器(针)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带动公司整体业绩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其中,医药制造行业收入8.29亿元,同比增长32.17%,医疗服务行业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10.50%,医药贸易行业收入2213.87万元,同比增长4.86%,其他业务收入385.67万元。

在净利润规模方面,迈瑞医疗继续领跑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以80.02亿元的净利润稳居榜首;英科医疗、东方生物分列二三,净利润分别达到74.3亿元和49.2亿元;达安基因、中红医疗、热景生物、圣湘生物、万泰生物5家企业净利润均在20亿元以上。

对比而言,博晖创新、贝瑞基因等6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则出现亏损。其中,博晖创新亏损3.22亿,其认为亏损主要原因包括生产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导致的停产、研发和财务费用增长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与机构预期严重不符,业绩突然变脸的暴雷公司是贝瑞基因。《每日财报》查询该公司近期公告发现,一些风险预警的关键词将其围绕,像质押、减持、放弃以及高管变动,但具体情况尚不得而知。

“疫情属性”企业最赚钱

受益于疫情相关业务,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较为明显。代表企业如热景生物、易瑞生物、东方生物、明德生物、万泰生物、凯普生物、九安医疗、硕世生物等。

在新冠抗原检测方面,热景生物2021年实现净利润为21.8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850.41%,业绩涨幅最大;九安医疗净利润为8.22亿元,同比增长232.34%;东方生物净利润为49.2亿元,同比增长193.33%。

此外,明德生物去年净利润为14.13亿元,同比增长201.37%;万泰生物去年的净利润为20.21亿元;同比增长198.59%;凯普生物去年的净利润为8.52亿元,同比增长134.97%。

而随着业绩的暴增,大部分新冠检测相关公司的总市值也出现暴涨的情况。例如,九安医疗的总市值由2021年年初的39.95亿元涨至336.94亿元,总市值一年翻了近10倍,一度被市场称之为“妖股”;万泰生物总市值则由去年年初的873.83亿元涨至1523.67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这类公司业绩取决于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进展,以及国际对疫情技术产品的路径选择,还有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渠道能力,所以未来销售业绩能否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态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痛点与发展并存

现阶段,中国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预计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总量将接近万亿。但是,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存在高端市场技术壁垒高、行业集中度低、多头管理影响管理效率,研发投入低、创新力弱等痛点。

相对而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大型设备及高端医疗设备,国内医疗机构仍倾向于使用进口设备,进口医疗器械高昂的费用也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除了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占据外,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较为分散。由于技术原因,市场中竞争者又较多,仍未出现垄断企业。目前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型企业超过2万家,但90%公司收入不足2000万元,而前20家上市公司的市占率也只有14.2%。

近几年,众多政策的推出,有助于改善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固有弱势。西南证券认为,器械领域带量采购有望成为招采新常态。带量采购正在医用耗材领域广泛开展,并有逐步蔓延至IVD、设备领域的趋势,未来“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将推进器械带量采购常态化。

医疗器械集中采购范围不断拓展,也在打破从业者的预期,IVD和高端设备等集采正在不断拓展医械的集采范围,集采部门会充分考虑国产和进口厂商的医械发展水平,国产替代需要按部就班进行。

而对于高值和低值耗材来说,进行集采的国产厂商会将中标价进行下压,会顺势将进口品牌价格拉下,降低患者耗材费用,减轻医保压力。

另一面,集采也会帮助国产品牌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像对于支架手术需求自然增长量和标外量来说,国产品牌都可以进行抢占,尤其是具有成本优势的厂商可以让利更多给渠道方,提高渠道方积极性。

总结而言,结合行业的政策环境、发展现状等因素综合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处在高速增长期,未来有着巨大的潜力,或将继续向集群化、人性化和先进自主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