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卦”,治标不治本。

文/每日财报 何嫱

前几天,2023年首例银行对二级资本债不赎回事件成为了舆论热点,然而,也就过去了一天时间,当事方九江银行(06190.HK)的态度就发生了大反转。

在其1月6日的最新表态中,更改了一天前对于2018年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不行使赎回选择权的决定,改为进行赎回。

图源:九江银行1月5日公告

据《每日财报》了解,此笔2018年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存量规模15亿元,占该行债券总规模的4.2%。根据大公国际发布的九江银行二级资本债最新信用评级结果显示,其所发行的“18九江银行二级01”和“18九江银行二级 02”的信用等级维持AA+。

九江银行之所以“出圈”,是因为近两年以来,不行使赎回权的全部为非上市中小银行,而九江银行作为在港上市银行,又是2023年首家宣布不赎回二级资本债的银行,因此背后的“动机”颇受到关注。尽管,其一日之隔就更改了决定,但这种类似“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还是影响着外界投资者的态度。

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压力

据《每日财报》梳理,2019年以来,不行使二级资本债赎回选择权的银行超过40家,涉及二级资本债超过50只,但这些银行的主体评级绝大多数在AA级及以下,而九江银行主体评级则为AAA。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监管规定,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在到期前5年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规模逐年减少20%。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倾向于赎回后续发行的二级债来维持二级资本规模不减少,部分银行选择不提前赎回二级资本债,主要是由于两点原因:一是银行自身资质相对较弱,续发新债难度可能较大;二是赎回行为本身可能不满足监管要求。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银行赎回二级资本工具的条件包括“行使赎回权后的资本水平仍明显高于银保监会规定的监管要求”。而九江银行若行使赎回权,也就意味着,其资本充足水平将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可拉长时间线来看,九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连年下降趋势。像2021年,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28%,同比下降0.74%,为2018年至2021年最低值。2022上半年,三项资本充足指标是继续走低的。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较上年末下降0.28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9%,较上年末下降0.3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73%,较上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

而同期,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52%、12.08%、14.87%。很显然,九江银行三项资本充足率指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有着较强“补血”的需求。

基本面消极“佐证”

提炼来说,银行不赎回二级资本债的原因大致可以归咎为几个方面:一是发行人未获得监管批准;二是再融资难度较高;三是银行盈利能力较弱;四是资本充足水平低,旧债赎回后会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不符合监管要求;五是关注类贷款劣变风险较高,进而影响资本充足情况。

显然,不赎回的背后透露出的似乎都是企业的不利一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业内普遍都是中小银行选择不赎回。同时通过上述,九江银行又恰好处在资本充足率水平降低的趋势中。

因此,最直观能感受到的就是,九江银行1月6日选择收回此前表态,重新赎回二级资本债的做法,就意在侧重减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其后续偿付能力等方面的担忧,并维护自身在资本市场的形象。

可先选不赎回,又怕舆论聚焦选择赎回的操作,颇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既视感。

另就业绩层面而言,2022年上半年,九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2.12亿元,同比增长5.8%。但其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实现归母净利润10.24亿元,同比下降5.83%,再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九江银行的收入主要分为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他收入、收益或损失及金融投资所得收益。而对于净利润同比下滑5.83%,九江银行表示是由于预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该行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由此使盈利指标中的归母净利润受到较大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上半年,该行资产减值损失为27.52亿元,同比增加2.99亿元,增幅达12.2%。而且往前看,从2017年到2021年,该行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5.88亿元、34.09亿元、46.19亿元、51.79亿元、52.65亿元,累计损失超200亿元。

同时,资产质量也值得审视。2022上半年,九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7%,拨备覆盖率188.33%,虽符合监管要求,但分别较去年底增长0.16%,下降26.33%;拨贷比2.96%,较上年末下降0.06%。

总的来说,九江银行更多给人的感觉还是想不赎回的资本债的,这背后更有消极的基本面佐证,可或是出于外界的反应非常强烈,因此才选择“让步”赎回。确实,这的确可以起到给资本市场注入信心的作用,但也“治标不治本”,真正改变外界消极预期的还是要用关键的业绩指标说话。至于九江银行的未来表现,《每日财报》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