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持续的让利过程后,银行业的盈利增速有望得到短期的修复。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刘阳

 

1月15日,银行板块迎来了久违的大涨,成为当天两市最抢眼的板块。尤其是1月14日刚发布业绩预告超预期的银行上涨势头更为猛烈。

 

比如1月14日晚间,招商银行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该行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973.42亿元,同比增长4.82%。当日收盘上涨4.26%。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的业绩快报则显示,该行预计2020年净利润666.26亿元,同比增加1.15%。当日收盘上涨6.37%。

1月15日A股银行收盘股价前15名

 

《每日财报》注意到,在过去长周期的时间序列维度上,国内银行业的估值在过去10年间呈现不断下行的走势,2020年受到疫情的冲击,国内银行的估值再次下探,目前行业的PB大约在0.7倍左右,位于历史的绝对底部,价值洼地属性无疑。岁末年初之际,各种策略会上对于银行股投资价值的讨论也非常热烈。

 

那么银行股为什么会面临估值的不断下跌?未来又能否迎来春天呢?

估值杀跌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银行股的本质是周期股,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之前关于周期性行业的介绍中已经提及过,从本质上来说,宏观经济是影响银行股价的最核心因素,回溯2005以来5轮板块趋势性机会,除了2014年的牛市完全由流动性推动(实际上是杠杆资金推动的),其余几轮行情都与经济走势强相关。

 

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2008年次贷危机后,国内经济面临持续下行的风险,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且央行在9月到12月先后进行了5次降息、5次降准,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M2增速和社融大幅增长,市场流动性充裕。虽然后来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出现了后遗症,但当时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经济的迎来触底反弹。

 

与此同时,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提升,银行改制的推进使得不良资产处置的核销力度加大,四大AMC批量承接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使得行业不良率由2008年三季度的 5.49%下降到四季度末的2.40%。盈利能力增强且资产质量提升,银行股估值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随后几年,经济增长动力并不足,银行的盈利增速趋于平滑。但在2012年4-7月,央行先后2次降息、2次降准,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宽松,社融增速在年中见底,10月份PMI指数重新站上枯荣线上方并持续上升,2012年4季度GDP 增速小幅反弹,在此背景之下,2012 年银行业的净利润实际增速维持在17%的高位。

 

2014年,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持续下滑,全年增长只有个位数,此轮行情的开启主要是由杠杆资金推动的,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业绩基本面。2016年和2017年,银行业的盈利增速曾短暂回升,但在2018年之后再次下滑,本质上是由银行让利于实体的政策导向造成的,在此背景下,银行的净息差不断收窄,利润空间被压缩,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去杠杆的过程中,银行的风险水平上升,资产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人们普遍担心银行股的未来。与此同时,A股的投资者结构散户化特征明显,而散户的投资理念是追求短期超额收益,对于银行股并不“感冒”,这也导致银行股在一定程度上被资本市场抛弃,估值不断杀跌。

 

站在当下的时点来看,有市场认为银行股有望迎来短期波段小行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文提到过,给企业让利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银行的利润,而今年的任务接近尾声,数据显示,前10个月金融体系已让利 1.25 万亿元,年内达标没什么问题,而且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不再提及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一信号还是比较重要的。其次,在让利于实体的过程中,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也在下滑,截止2020年9月底,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为 12.44%、12.11%,已接近 10.5%的监管底线要求。近期监管部门已在多个场合强调支持中小银行补资本,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提出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而依靠自身盈利增长提高资本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基于此,在经历了持续的让利过程后,银行业的盈利增速有望得到短期的修复。最后,估值修复重要的推动因素——PB水平长期低于1并不合理,市场对于上市银行基本面的悲观情绪已在股价中充分反映,未来有望随着盈利的复苏而开启一轮估值修复,如同四季度的周期股。

 

方向与目标在哪?

上文提到过,盈利是驱使银行股估值的根本,这一理念放在具体的个股上依然成立。从2015年以来,A股上市银行之间的估值差在明显加大,以招商银行、宁波银行为代表的高ROE“龙头”银行的估值溢价持续提升,2020 年下半年,银行股走势分化,少数关注度较高的优质标的市场表现出色,大部分低估值标的表现低迷。截止到2021年1月15日,银行业的整体PB只有0.74倍左右,而招商银行的PB高达2.02,宁波银行达到2.3。

 

在所有银行股中,招商银行首屈一指,这一点外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就是零售金融。从2004年首次将零售银行业务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到2014年进一步深化“二次转型”,瞄准“轻型银行”,再到“金融科技银行”的新型定位,招商银行在中国零售金融的发展道路上始终扮演引领者的角色,推动零售金融不断进阶,从1.0迈向3.0。

 

在盈利能力方面,2020年 1-9月,招行的ROE在上市股份行中排名第一;在资产质量方面,2020年9月末不良贷款率仅有1.13%,远低于其他上市股份行;拨备覆盖率 425%,风险抵御能力强大,为利润提供了安全垫。过去几年,宁波银行呈现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高稳定性等特征,使其成为市场心目中最卓越的上市银行之一。2020年前三季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02.61亿元,同比增长18.42%,实现拨备前利润194.21亿元,同比增长15.6%,ROE达16.4%。与此同时,该行前3季度不良率为0.79%,环比第2季度持平,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行业低位。

 

除了关注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分红水平也是衡量银行股投资价值的重要尺度,那么如何判断银行的分红能力呢?《每日财报》教给大家一个判断方法,银行赚取的净利润首先要考虑留存足够的资本金,剩下的再来考虑分红,换句话说,银行的分红能力是受到资本充足率水平制约的。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量需要符合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国有四大行和其它股份行使用的最低核充率标准不同,四大行是9.5%,其它股份行是8.5%。

 

我们这里以工商银行的数据为例,2019年,工商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186168.86亿元,相较于2018年增加了14258.94亿元,那么需要留存的资本金就是1354.60亿元(14258.94*9.5%),而去年工商银行的归母净利润为3122.24亿元,因此分红比例的上限就是56.61%((3122.24-1354.60)/3122.24)。

 

以此类推,投资者可以根据此方法对其他银行的分红上限做推算,这里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由于今年部分银行的盈利出现下滑,而风险资产的增速还都比较高,因此明年银行业的分红能力可能会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找业绩突出且分红能力强的银行就更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