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程意
出品/每日财报
近年来,网路购物的普及推动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电商、无人零售等新零售模式的出现,也促使企业对供应链要求的日益复杂。
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日顺”)就是一家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及场景物流服务提供商。日日顺为海尔旗下的供应链物流公司,拟奔赴A股市场,其创业板IPO申请于2021年5月12日获得受理。
海尔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虽同为其股东,且业绩连年增长,但公司关联交易占比过高,毛利率低于同行平均水平,独立性存疑,其此次IPO仍存在较多的潜在风险。
日日顺的前身为“青岛海尔物流储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19日,由海尔集团和海尔国际贸易共同出资设立,彼时海尔集团出资占比51%,海尔国际贸易出资占比49%。
2012年和2017年之间,海尔智家间接控股子公司日日顺上海曾两次对日日顺增资,并在第二次增资时,引入外部投资人淘宝控股。日日顺由此成为海尔系和阿里系双巨头加持的物流公司。后于2020年7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上市进程。
据招股书披露,日日顺股东持股比例超过10%的分别为日日顺上海,Partner Century、淘宝控股。其中日日顺上海持股比例为56.4%,系海尔集团控股子公司;Partner Century、淘宝控股分别持股16.68%、12.37%,同受阿里巴巴集团控制,合计持股29.05%。
(图片来源:日日顺招股书)
日日顺由海尔系和阿里系两大巨头股东的加持后,其发展也可谓是顺风顺水。在2018-2020年,日日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5.87亿元、103.46亿元、140.3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4亿元、2.49亿元、4.31亿元。
但《每日财报》注意到,日日顺经营业绩的增长与其两大巨头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密不可分。
据悉,2018-2020年,公司来自海尔系客户的营收分别为36.88亿元、43.49亿元和46.50亿元,占比分别为38.48%、42.03%和 33.13%,毛利贡献占比分别为29.77%、44.99%和41.48%;来自阿里系公司的收入分别为19.53亿元、21.13亿元、22.18亿元,占比分别为20.37%、20.42%和15.80%,毛利贡献占比分别为21.03%、22.57%和21.36%。
此外,报告期日日顺的毛利率分别为7.98%、8.88%、8.38%,稍逊于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分别为11.88%、10.58%、10.88%)。如若日日顺没有了海尔系和阿里系在业务上的支持,其公司的业绩表现恐有下滑表现。
早在2018年6月,日日顺就与其股东共同签署了《合资经营合同》,为公司相关股东设置了增资限制和优先认购权、股权转让限制、优先购买权、共同出售权、反摊薄保护等股东特殊权利。
后于2020年7月,各股东间签署了《发起人协议》,称此前签署的《合资经营合同》自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之日终止。但随后又增添了《补充协议一》,约定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后股东特殊权利的恢复安排。
其先后又增加了《终止协议》和《补充协议二》,现股东特殊权利中的发行人义务已全部终止且不可恢复,但仍以对赌公司上市为核心。若公司上市申请被终止、撤回、失效、否决,相关股东的特殊权利将自动恢复完全效力。
此外日日顺除与关联方进行销售、采购、租赁业务交易外,还会与关联方开展金融服务、资金往来、商标转让、股权转让等事宜。
据悉,报告期内,日日顺曾作为委托人通过海尔集团财务公司向借款人上海飞升提供委托贷款合计7000万元,该笔借款已于2020年年底归还。但公司在2020年以前还在通过海尔集团财务公司进行部分员工工资发放并开展部分业务结算。
此外,2019年5月27日,日日顺与海尔集团签订商标转让协议,以转让对价21.5万元转让7个39类商标。同年7月,又与Boyol Logistics Offshore Limited以转让对价5320万元转让3个39类商标。
不难看出,日日顺的营收、信贷、资产转让等重大经营事项,无不出现大股东关联方的身影,那公司的独立性从何体现?而且公司的增资、转让、分红等事项是否存在隐形约束条款还不得而知。
公司主要采取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仓储资源主要通过租赁方式取得,运力资源、网点服务资源主要通过采购第三方车队、司机、网点的服务获得。
据悉,2020年,日日顺依托数字化为基础的业务运营模式,整合运营了916座仓库,调度超过10万辆车辆,合作超过6000个送装服务网点,处理超过4300万票服务订单,实现超过140亿元的收入。
虽然所采取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能降低公司负债,但也让所需的物流资源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像租赁合同到期、租赁仓库权属瑕疵、相应供应商因某些原因不能继续合作等,都可能影响公司的业务发展。
此外公司为丰富业务体系,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不断通过新设、收购等方式积极布局行业市场。截至2020年年末,日日顺已拥有73家境内子公司,这种快速布局也为公司带来了许多风险隐患。
部分企业被收购后的业绩表现不及预期,造成公司商誉的减值。据悉,报告期内,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分别为5956.38万元、6967.39万元、2907.95万元。虽然目前公司的账面商誉金额为2.53亿元,但仍会受到经济形势、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面临商誉减值的风险。
而且报告期内,公司共受到44项行政处罚,其中单笔处罚额超过1万元及以上的13项合计238.62万元。同时公司与上海广德物流有限公司涉及的标的金额约为634.8万元的诉讼尚未结案,目前双方进行和解,其和解安排也会对公司的经营成果造成负面影响。对此,《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