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财报 刘雨辰
2021年四季度最火的板块是军工,而在军工板块里则有一匹千里马,就是西部超导。
自2019年科创板上市以来,西部超导的股价整体持续向上,虽然中间也有回调,但幅度有限。而在最近的这一轮反弹中,西部超导的涨幅远远跑赢整个军工板块,作为机构重仓股,这家公司到底有何魔力?
西部超导2021年股价图
西部超导于2003年成立于西安,正值我国政府参加ITER计划且当时国内尚无具备生产NbTi和Nb3Sn超导线材的企业,因此公司前身超导有限成立,正式将ITER计划用NbTi和Nb3Sn超导线材产业化。
公司于2005年开始研制新型战机所用的高性能结构钛合金并取得突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低温超导线材生产企业,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铌钛锭棒、超导线材、超导磁体的全流程生产企业。公司在国内航空航天钛材市占率常年稳定在约28%,具备行业领先地位。
股权结构方面,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持有公司 22.67%股份,为公司的控股股东。西北院系是国有独资企业,其资产权属隶属于陕西省财政厅。多名实力股东掌握核心技术,汇聚了国内多名超导材料和稀有金属材料专家。
《每日财报》注意到,西部超导目前有三大核心业务:钛合金、超导材料和高温合金。
高端钛合金领域,公司多个牌号钛合金材料已为航空航天、兵器及舰船等领域装备批量供货,主要客户包括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船重工、中国兵器工业、中核工业等众多知名军工集团。2020年,公司在高端钛合金业务上实现营收17.8 亿元,占2020年总营收的比例为88.6%。
超导材料层面,西部超导已成功取得GE、SIEMENS、上海联影、宁波健信等国内外主要MRI设备生产商的 NbTi超导线材批量供货订单,并持续向国内外各科研单位、加速器项目、MCZ设备制造商提供低温超导磁体。2020年,公司超导材料收入达1.95亿元,占总营收的9.67%。
高性能高温合金领域,西部超导已经取得从事军品生产所需要的相关资质、质量体系认证和NADCAP热处理、无损探伤认证、CNAS认证,并已逐步通过民用高温合金用户的供应资格认证,持续突破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用高温合金材料工程化制备技术,典型产品已向多个型号批量交付。2020年,公司高性能高温合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实现营业收入3424万元,仅占总营收的1.7%,且毛利率依然为负,该项业务尚未盈利。
展望未来,已经深入军工产业链的西部超导的业绩有望迎来加速上升的拐点。
2010-2020 年,西部超导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 CAGR分别为 17.7%、17.0%,公司净利率长期稳定在10%以上。近年来业绩增长提速,2021H1,公司营收12.56亿,同比增长31.8%,归母净利润3.13亿,同比增长136.4%,增长来自于下游市场旺盛的需求。
军工企业的盈利水平主要是跟着政策走。
2021年,中国的国防支出为 13553.43亿元人民币(约 2090 亿美元),比 2020 年增长6.8%,增速结束了连续三年的下滑态势(“十三五”期间,国防费预算增幅分别为 7.6%、7%、8.1%,7.5%和 6.6%)。
“十三五”期间,军队重点进行的三项改革分别是军队编制体制改革、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军代表制度改革。改革从2016年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了 2019年三季度。在改革期间,由于军方采购机关的调整、军品采购目录的调整、产品验收制度的调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很多订单并没有得到释放,导致在整个十三五时期,军工企业的业绩也没怎么提高。2021年是新一轮军事改革完成后的第一年,新型装备交付预计实现批量列装,这必将拉动未来行业扩产,订单量在新体系下将出现补偿性增长。
我国此前已经明确了在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其中战略空军目标提出构建四代机为骨干、三代机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装备换装列装进程将加速推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军机的整体水平与美国还相差很远,进步空间巨大。
根据《World Air forces 2021》数据,2020年我国战斗机总量1571架,虽排名第三但远低于美国 2717架,我国武装直升机也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运输机、教练机等数量也远少于美国。
从战机结构上看,与美国也存在较大的代际差距。截至2020年底,我国二代机占比仍接近50%,美国则均为三代及以上战机,美国现役战斗机均为较为领先的三代机和四代机,占比分别为83%和17%,而我国现役四代机仅有19架(占比2%)。
对于新一代战机迫切的需求必将带动对上游钛合金材的需求快速增长。
由于钛合金有着耐高温、抗腐蚀和长寿命的特性,同时可以有效减轻飞机重量,提高结构效率,因此钛合金是飞机的主要结构材料之一,主要应用于飞机结构件、飞机紧固件和发动机转动件,先进战机单机用量更是高达20%。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18年我国钛加工材消费量约5.7万吨,近十年来化工行业一直是钛加工材消费主力,航空航天位居第二,2018年约占 18%。随着我国军用与民用飞机的扩张与迭代,我国航空航天钛加工材消耗量不断提升,2018年消耗量达一万余吨,相较2014年消耗量增加一倍有余。
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未来航空领域消耗钛材量将持续增加,将在2025年达到2.5万吨,航空航天行业有望替代化工成为钛材最大的消费市场。
在此背景下,西部超导开始募资扩产,拟投入 9.71 亿用于“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可新增5050吨/年钛合金和1500吨/年高温产能,分别投入 1 亿元和 3.73 亿元用于“高性能超导线材产业化项目”和“超导产业创新中心”,扩充产能至2000吨/年。
向前看,西部超导有望成分享受政策红利而释放业绩,具备科创板投资资格的投资者可以长期关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