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上预制菜风口的鲜美来能起飞吗?

文/每日财报  楚鸢

 

俗话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在近两年各地疫情反复笼罩的背景下,预制菜成为人们的“囤菜新宠”。据央视财经报道,某零售集团食品生鲜事业部负责人表示,3月份全国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形势最为严峻的上海地区4月仅半个月的同比增幅更是超过了250%。

 

“东风”袭来,一众公司向上市冲锋。东方财富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有34只“预制菜概念股”。

 

日前,在收到证监会的首发反馈意见后,鲜美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鲜美来”)更新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资料显示,该公司此次拟于上交所主板上市,由光大证券担任主承销商。

 

据《每日财报》了解,鲜美来的主营业务是水产品预制菜的研产销,主要产品包括以虾滑等为主的即烹类预制菜和以虾仁、生鱼片等为主的即配类预制菜。

 

眼下,尽管跻身千亿火热赛道,鲜美来“增收不增利”之势却更加凸显。此外,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和存货周转效率不及同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菜品单一且研发支出捉襟见肘,恐难筑牢“护城河”。

创收能力不及同行

鲜美来成立于2006年,下游客户包括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等商超,京东、盒马等电商新零售平台,思念、湾仔码头等食品加工企业,呷哺呷哺、锅圈等连锁餐饮、食材企业,以及区域性的商贸流通商。

 

据招股书显示,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下称“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先降后升,分别为91111.28万元、84957.68万元和91487.20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976.64万元、9025.57万元和8110.7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公司营收同比涨幅为7.69%;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0.14%;而扣非归母净利润则同比减少1434.53万元,降幅为16.52%。

 

对于2021年的业绩下降,鲜美来归因于下游商超行业景气度的下降、社保减免取消导致用工成本同比增加和广西省政府规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调至12%。

 

另外,在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毛利分别为19361.19万元、18457.02万元和17557.57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927.09万元、5310.46万元和-2331.86万元,两者均呈逐年下滑之势。

 

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1.08%、23.51%和20.76%,而2019和2020年,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25.92%和25.20%。可见,鲜美来的创收能力不及同行,“增收不增利”之势已凸显。

 

即使如此,2018-2021年,鲜美来也先后4次进行突击分红。其中,2018年10月28日,公司分派利润570万元;后三年分别派发现金股利1140万、3000万和3000万元,累计高达7710万元。

 

还需看到的是,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4947.05万元、29401.18万元和36777.48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62.10%、67.54%和64.10%,是公司的主要经营资产。由于虾类、鱼类等冻品对储存环境的要求较高,存在因周转不及时或产品滞销而导致的大幅计提跌价风险。

 

产品端可替代性较强

近几年,因实施集中战略,鲜美来的产品一直以虾滑、虾仁和生鱼片为主,菜品较单一。报告期内,这三大类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稳定在九成以上,分别为91.13%、91.51%和90.47%。而虾类、鱼类、软体类等水产品作为主要原材料,营业成本占比分别达81.20%、77.14%和80.11%。

 

公司对虾类单品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赖带来的风险不小,因此,也在尝试开辟“第二曲线”,推出以鲤鱼小酥肉等为主的即热食品。

 

从定义上看,预制菜是指以农产品、畜禽、水产品等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菜。根据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可分为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大类别。

 

根据中国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统计,202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收入313.81亿元,过去5年复合增速95.46%。预计203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收入达2059.35亿元,未来十年复合增速达20.70%。

 

去年4月27日,在味知香登陆上交所主板后,成为国内市场“预制菜第一股”,在资本热捧下,其股价一度飙升至139.8元/股,市值逼近140亿元,而创始人夏靖个人的身价也一度超过10亿美元。而此番,若鲜美来成功上市,则有望成为“水产品预制菜第一股”。

 

不过也要看到,预制菜主要解决的应是做饭问题,而鲜美来的核心产品多为即烹和即配类型,开袋后还需配菜、调味和烹饪等环节才能入口,并未精准击中痛点,于C端消费者而言,还不够便捷。正是如此,市场上有不少声音质疑其只是披上了“预制菜”外壳的水产粗加工企业,产品也更具农副产品属性。

 

可见,若仅满足最低层次需求,其产品不仅可替代性更强,而这较短的加工链条导致的成本转嫁难,或许也是鲜美来毛利不及同行的重要原因。要想收割疫情叠加“懒人经济”带来的C端市场红利,鲜美来急需大幅扩张SKU种类,结合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进一步研发上线更多即热或即食类新品。

 

但另一边,报告期内,鲜美来的研发支出分别为52.62万元、69.51万元和148.54万元,占营收的比例尚且不足0.2%,分别仅有0.06%、0.08%和0.16%,虽总体增长,可对急需推出新品的鲜美来而言,或起不到关键作用。

曾陷于食安问题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新增登记预制菜相关公司累计12500家,同比增长了9%。当前,预制菜市场的参与者可大致分为五类,即以味知香和盖世食品为代表的专业预制菜企业、以圣农发展和国联水产为代表的上游农牧水产类企业、以安井食品和千味央厨为代表的传统速冻食品企业、以同庆楼和广州酒家为代表的餐饮企业及零售企业。

 

对于鲜美来而言,除了已入局的玩家,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也不小。今年1月,中餐预制菜连锁门店品牌“银食”获得险峰长青数百万元的天使轮独家投资;3月25日,海天味业董秘张欣在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制菜领域与调味品关联度较高,公司正在积极调研中。

 

随着市场的发展,销售渠道竞争必将逐步转为品牌竞争。可在品牌的角度,《每日财报》发现,在报告期内,鲜美来曾收到过食药监处罚和质监处罚。

 

在2018年4月,鲜美来被食药监主管部门认定存在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行为并给予处罚,还被北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过程中,抽检了公司于2018年2月28日生产的部分200g抽肠虾仁产品,经检测后认定净含量不合格并给予处罚。

 

2020年9月,广东大埔县对86批次食品进行抽检,只有4个批次不合格,而鲜美来一家就因“标签不合格”而占了3个。去年10月,吉林省长春市市监督局抽检100批次食品,其中2个批次速冻食品不合格,鲜美来又居其一,理由是“检出不合格项目过氧化值”。

 

总体而言,预制菜行业尚处在发展初期,集中度仍较低,头部企业尚未出现,规模以上企业较少。而当前创收不及同行、菜品单一的鲜美来能否在细分市场真正突围,还尚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