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仓模式的出路在哪?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想必,在疫情中大家与生鲜电商打交道的次数并不少,于相关企业而言,这本是一次难得的利好,可故事情节偏偏充斥着“彩蛋”。因为就实际情况看,今年来生鲜电商一边积极自救,保障供应链不断供,守护居民的“菜篮子”;一边则面临着长期无法盈利、持续亏损的窘境。
压力之下,“撤城”两个字,直接成了近期叮咚买菜的标签。有消息称,叮咚买菜停止了天津站的服务;而在此前一个月内,叮咚买菜还陆续关闭了河北廊坊、唐山,广东中山、清远、珠海,以及安徽宣城、滁州等多地的业务。
资本市场反应迅速,叮咚买菜(DDL.US)股价持续震荡下跌,至6月18日才略有回升,当周内股价合计跌幅超8%。2021年6月29日,叮咚买菜登陆纽交所,发行价为23.5美元/股,市值55.39亿美元。如今,时间基本过去了一年,叮咚买菜的市值也已蒸发了超过45亿美元。
另一边,同样作为生鲜电商巨头,每日优鲜(ML .US)的情况亦不容乐观。今年5月下旬,每日优鲜因未能按时提交2021年度公司财报,及公司股票连续一个月低于1美元,连收两份纳斯达克警示函。可见,现阶段两大行业巨头均以“暗淡”示人,这也让人不禁发问:生鲜电商行业到底什么情况?
同命相连
作为“国内生鲜电商第一股”的每日优鲜,二级市场的表现不比叮咚买菜强几分,自去年6月上市以来,其股价一跌再跌。截至6月23日,仅收0.26美元,较发行价13美元暴跌98%,市值从22.74亿美元跌至6122万美元。
《每日财报》关注到,在6月初,每日优鲜因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纳斯达克上市合规标准的1美元,而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示。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半月以前,其因未提交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门就向其发出警示函,表明其不符合纳斯达克的上市要求,并要求其在60天内提交2021年报或合规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每日优鲜尚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净额分别为7.39亿元、14.19亿元、10.88亿元,同期付款周期40天、55天、72天。付款周期越来越慢,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也越来越高……
相对比而言,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每年的营收都是不断增长的,但净亏损也是不断增长的。平台业务的不断增长并没有产生规模化效应,没有停止亏损情况,反而越大越亏。
具体来看,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优鲜录得净收入35.47亿元、60.01亿元、61.30亿元、55.47亿元,录得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30.17亿元。粗略计算,不到四年时间公司已合计净亏98.08亿元。
盈利指标方面,同期内公司毛利率仅为8.6%、8.7%、19.4%和10.7%,多处于10%左右或以下的较低水平。履约费用则由2018年的12.39亿元,增至2019年、2020年的18.33亿元、15.77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为16.19亿元;履约费用率分别为34.9%、30.5%、25.7%和29.2%,未能稳定在25%以下。
资金状况上,据每日优鲜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截至该季度末,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仅剩21.72亿元,流动负债则高达32.23亿元。
叮咚买菜方面,2019年至2021年,公司净亏损金额分别为18.73亿元、31.77亿元、64.29亿元,呈逐年扩大态势,三年下来累计亏损近115亿元。尽管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已于2021年12月在大本营上海实现了整体盈利,并称类似模式在今年将逐步扩展到整个长三角甚至全国,不过外界普遍认为其可能难如愿。
截至2021年12月底,叮咚买菜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52.3亿元,其中现金部分为6.6亿元,总额环比减少约16亿元。叮咚买菜同时背负了20.6元的应付账款和31亿元的短期借款。
解药何在?
2015年成立的每日优鲜,是最早一批的前置仓生鲜电商,而另一家叮咚买菜是在2017年从O2O模式转型而来。
据《每日财报》了解,生鲜电商主要模式有传统生鲜电商、生鲜前置仓和平台到家、仓店一体、社区生鲜店和社区团购等5大类。生鲜前置仓模式主要是“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的二级分布式仓储体系。每个前置仓,都是一个中小型的仓储配送中心,总部中央大仓只需对前置仓供货。
“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前置仓优势是方便快捷,带给用户更好的购物体验,可以确保配送速度和产品新鲜度。劣势则在于前期投入居高不下,包括获客补贴、市场营销、人工成本和前置仓建设等。
说白了就是非常烧钱,而每日优鲜就是因为大力布局前置仓,才使履约费用居高不下。相同的,按照履约数1亿单来计算,叮咚买菜每派送一单,更是需要自掏14.84元的成本费。
《每日财报》发现,其实二者此前已经不约而同开始放慢脚步,前置仓的数量变化最能直观地反映这一趋势: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数量约631个,较2019年底的超1500个减少近六成,覆盖城市也从20个收缩为17个;2021年第四季度,叮咚买菜前置仓新增25个,仅为上一季增幅的约十分之一,前三季度新增前置仓数量分别为139、147、239个。也是直到近期,叮咚买菜继续“撤城”的消息才真的广为人知。
也很容易分析,前置仓是重资产、重投入的模式,除了分选中心和前置仓的建设费用/租金,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仓储工人和骑手,加上产品从分选中心到前置仓的物流运输,整体履约费用高企。
同时,前置仓门店由于不具备引流功能,因获取客户投入的广告营销与优惠补贴也造成了较高的销售和营销费用。2019年至2021年,叮咚买菜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7%、5.0%、7.5%;同期(2021年为前三季度),每日优鲜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2.3%、9.6%、13.1%。
此外,由于易腐蚀、到货损耗高等特点,生鲜本身毛利就低,即使线下商超2021年生鲜品类的毛利率也仅在15%左右。相比之下,前置仓模式存在库存面积、采购量等限制,不仅SKU较少、集中于刚需品类,且对上游议价能力较弱,导致毛利水平更低。
所以或许可以说,模式制造瓶颈,瓶颈增添盈利压力。继而,也导致两个生鲜电商巨头最终只能在卖菜这条“第一增长曲线”之外,寻找起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像每日优鲜就做起了零售云和智慧菜场;叮咚买菜则在尝试做自有品牌、研发预制菜等。但究竟涉及的赛道竞争难度有多少,相信更需要未来数据上的“佐证”。
总而言之,生鲜电商如今二位巨头均有些“铩羽而归”的意思,这的确对行业而言是消极信号。但是,严格意义上我们也不能断定前置仓这种模式就一定不会有前途。毕竟,前置仓的优势还是很突出的。也许,比起短期的剧烈扩张,稳扎稳打的实现盈利充分覆盖成本,寄期未来才是生鲜电商行业正在思考的。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