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故事,嘀嗒出行难以打动投资者。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前两次上市未果后,互联网出行平台——嘀嗒出行再次递表港交所。
2月20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重递招股书。据悉,嘀嗒出行此次IPO计划募集资金5亿美元,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嘀嗒此次IPO募资拟重点用于:提升技术能力及升级安全机制;扩大用户群并加强营销及推广计划;增强变现能力;在中国出行市场价值链中选择性地寻求战略联盟及投资收购机会等。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主要经营顺风车和出租车两大业务,报告期内顺风车营收占比约在九成。相比业内同行的经营水平,目前公司已经实现盈利。不过从发展的层面看,业内很多巨头在顺风车领域持续投入,这难免让嘀嗒出行在核心业务上饱受冲击,导致毛利率表现不佳。
“三冲”港交所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先后获得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易车、高瓴、京东以及携程等机构以及企业的投资。截止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联合创始人通过共同控制的公司5brothers Limited合计持有嘀嗒出行34.43%的股份,是公司的控股股东。
此次是嘀嗒出行第三次递交招股书。早在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欲抢跑“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同期,快手、融信服务等企业也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顺利通过聆讯上市成功,可嘀嗒出行却迟迟未等到通过的消息。
2021年4月,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当时,出行市场迎来上市潮,除了嘀嗒出行外,滴滴出行、哈啰出行也在计划IPO。
但天时不佳,两个月后,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审查。
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具备上市能力的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都可能在审查之列。这也导致嘀嗒出行的二次递表,半年后申请材料失效。
2022年以来,网约车行业热度回升。去年7月,华为聚合打车平台Petal出行上线,微信内测腾讯出行。目前网约车聚合模式已经聚集百度、美团、高德等平台,随着华为、腾讯等巨头入局,聚合模式更加活跃。
显然,行业的回暖正加速到来。此次,嘀嗒出行重启IPO更能让出行行业恢复信心,其他企业的上市计划或也将随之启动。
倚仗顺风车业务风险高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顺风车交易总额(GTV)分别约为81亿元、78亿元和46亿元,全部营业收入分别为7.54亿元、7.81亿元和4.28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3亿元、2.38亿元和0.65亿元。
(制图:每日财报)
目前来看,自2019年首次盈利以来,嘀嗒出行已实现连续四年的盈利。就如此成绩来讲,可以说嘀嗒就是网约车平台中最早实现盈利的,而这与其轻资产模式有着必然联系。
与滴滴等网约车平台不一样,一直深耕顺风车和出租车两大赛道的嘀嗒,更像是一个信息撮合平台。因此,嘀嗒无需像其他网约车平台那样,需要再组建车队、获取营业执照等项目上投入成本,嘀嗒顺风车每单收取的服务费,就是它的利润。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照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2021年嘀嗒出行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截至2022年9月30日,嘀嗒出行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拥有约124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累计为约5740万名顺风车乘客提供服务。
具体来看,2020年、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嘀嗒出行分别促成顺风车交易1.46亿次、1.3亿次、0.72亿次;同期交易总额分别为81亿元、78亿元、46亿元。
亮眼的另一面,也意味着嘀嗒对顺风车业务收入的依赖逐渐加大。从营收贡献来看,嘀嗒出行的业务构成相对简单,主要分为三大块:顺风车、出租车以及广告收益。
报告期内,嘀嗒出行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所得收益分别为6.72亿元、6.95亿元、5.23亿元及3.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益的89.1%、89.0%、89.6%及91.1%;嘀嗒出行出租车的营收分别为0.35亿元、0.33亿元和0.15亿元;广告收入仅为0.47亿元、0.53亿元和0.23亿元。由此可见,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是嘀嗒出行最大的收入来源,而且贡献度还在逐年提高。
客观而言,相比“大哥”滴滴出行,嘀嗒出行面临不小的风险,比如规模效应挤压等,这是依赖单一业务难免遇到的。仅靠顺风车一个核心业务,嘀嗒出行能走多远似乎无法判定。
更何况,嘀嗒上述三项业务的毛利率呈现逐年下滑趋势。招股书数据显示,其顺风车服务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86.7%下滑至2022年9月的80.5%,广告及其他服务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68.7%下滑至2022年9月的57.1%,而智慧出租车业务在2022年更是出现了亏损,毛利率由2020年的24.9%降至2022年9月的-47.7%。
绕不过“达摩利克斯之剑”
嘀嗒出行未来需要点儿好运气,而过去的崛起也是依赖于运气。
2018年,滴滴顺风车业务整改,嘀嗒就是在这时获得了机会。当时,滴滴的国内拼车市场份额到达69%,嘀嗒出行趁势而起,市场增量可想而知。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按2021年的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前三大市场参与者91.3%的市场份额,嘀嗒出行所占市场份额为38.1%,成为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但是随着滴滴归来,凭借巨量的活跃用户,势必会争夺顺风车市场份额。
另一竞争对手——哈罗顺风车给予的竞争压力也不可小觑。哈啰顺风车数据显示,2022年平台内完成的顺路合乘订单达到1.5亿次,而嘀嗒出行2022年前九个月顺风车搭乘次数为0.721亿。注册车主方面,哈啰官网披露累计认证车主超过2200万名,嘀嗒去年三季度末有1240万名。嘀嗒出行与哈啰出行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监管层面的风险也是一直悬在公司头上的利剑。
招股书披露,中国顺风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正在快速发展。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无法直接适用于其业务模式以及顺风车及智慧出租车服务。
例如,2022年11月30日修订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约车服务平台及该等平台上的司机需要取得若干执照及许可证,明确地将顺风车排除于规定的发牌制度之外。
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嘀嗒出行也称,公司面临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不遵守法规、发牌制度发生变动可能对其业务和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另外安全风险性问题如何解决也是一大难题,投诉不断、约谈不断,间接影响着两次冲击港股IPO。
公司2022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每周封禁和警告的顺风车车主,平均分别超过2000名和4000名,涉及违规多拼、诱导线下交易、人车不符、严重爽约、收取额外附加费等多种违规行为。
综合来看,就嘀嗒打车的成色来看,倚仗顺风车业务,风险是一方面,护城河并不高。如何构筑护城河是下一步挑战。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