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究竟是互联网企业?还是游戏公司?都不是,他是中国版的伯克希尔。

|每日财报 仲宇

从消费(选择权)的角度看,微信作为国内最重要的第一大社交工具,拥有超13亿的MUA,已然成为生活必需品,而非可选消费品。

微信连接了你我,13岁的她从1.0走到8.0,而腾讯也从一家游戏公司、广告公司蜕变为一家赋能型的投资集团。

你还记得微信当初的模样吗?

从PC走向移动

2007年1月9日,苹果公布了IOS系统,于同年6月29日推出第一款搭载IOS系统的iPhone手机。谷歌紧随其后,在2007年11月5日推出Android系统,而首款安卓阵营的手机(T-mobile G1)则在2008年9月面世。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以及网络设施的快速发展(以2009年国内3G牌照发放为节点),双螺旋交替推动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以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看,从2006年的4500万跃增至2010年的3.03亿,增幅高达5.7倍)。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腾讯的战略定位是“希望可以为所有的移动开发者打造一个开放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并且经过马化腾和团队的深度思考后(“过去很多产品是从PC再转向移动,你发现它有很多的历史包袱,很多体验不能真正移动拥抱互联网的新形态的环境。(微信)完全为移动互联网设计,是在新模式下打造出来的。”)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微信1.0(测试版)。1.0版本的微信经过三次更新,从基础的文字聊天和头像设置逐步丰富基础功能(搜索好友、多人会话、聊天表情、好友备注及黑名单等),交互界面也从简单的“通讯录”和“设置”变更为“微信”、“通讯录”、“找朋友”和“设置”四大按钮。

127次更新,从1.0到8.0

马化腾曾说:“从PC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这又是一个重大的转型,你现在回头看,如果当时转不过去,那我们就被淘汰掉了。所以当时我们是自己开发了微信,自我颠覆。”

自开发出1.0的测试版本以来,微信已经历127次更新,迭代到如今的8.0版本。从单纯的文字对话,到语音信息,再到视频聊天;从朋友圈相册,到朋友圈互动,再到朋友圈视频;从微信支付、到微信红包、再到金融服务;从功能单一到众多插件提供便捷操作等。

每一次迭代都是微信的完善,都是管理层对用户持续性地关注、思考后带来的服务升级。让用户印象最友好的便是浮窗和弹窗:曾经打开公众号文章后与聊天界面的切换及为不便,通过浮窗功能实现了自由切换;更进一步的是,现在看公众号文章、刷朋友圈、看视频号再也不用担心错过聊天信息,弹窗显示让用户能够“一心多用”。

“3Q大战”与反思

在PC互联网时代,腾讯拥有数亿QQ的用户(流量即经济),实力雄厚。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相关行业一片蓝海的背景下,腾讯在绝大多数领域的发展更习惯于亲力亲为,渠道(QQ等)、资本、人才等优势齐聚的腾讯让众多外部同行敢怒不敢言,其粗暴的发展几乎不给外界留任何机会,业界对腾讯的风评极差。

“天下苦腾讯久已”,直到2010年9月底,奇虎360与腾讯360杀毒软件和QQ上形成“互斥”,由此你来我往拉开了“3Q大战”的序幕,互诉三场后奇虎败诉。在3Q对峙期间马化腾发出的一封内部邮件中说:“如果没有对手的发难我们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痛苦,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未来某一天,当我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的时候,我们要感谢今天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磨砺。”行成于思毁于随,在经过反思之后,马化腾说:“定位很清晰,我们就是要做连接器,开放平台、合作共赢。”并且从2012年起,便将其主营业务定义为:投资控股。

在2013年到2014年间的两大投资与收购体现了腾讯的转变:(1)投资搜狗并将旗下的搜搜及相关资产与搜狗合并换来搜狗36.5%的股权;(2)在13年底开始投资东京并在2014年京东上市前将旗下的电子商务业务打包合并给了京东,加上少量现金得到京东15%的股权。并且,从2014年起,腾讯的各类投资资产开始持续增加,从2013年的246.94亿元持续提升至2023年的逾7000亿元,占总资产比重高达46.5%。

微信与腾讯的双螺旋

微信在移动互联网连接了你我他,而腾讯整体则在不断加深自身与客户、客户与合作伙伴、自身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连接,从线上对线下的连接走到线上线下相互连接,围绕“连接”战略整整走过了5个年头。

2014年年报中,管理层描述道:“从客户角度来看,我们相信该等及其他做伙伴关系使我们的用户受惠于不断丰富的优质产品及服务。从合作伙伴角度来看,我们相信我们的用户活跃度开始对合作伙伴的长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例如我们相信我们将平台的大量流量导向京东及58同城)。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合作伙伴释放了我们的内部资源,是我们专注于我们平台的核心优势,同时使得我们通过持有合作伙伴的相当股权而继续从相关行业的成长潜力中获益。

腾讯转型为赋能型投资集团的决策无疑是十分明智的,亲力亲为不仅交恶于外部企业,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管理,效果也并不显著。在《智能商业》中对平台型企业的见解十分深刻,对于平台型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依靠自己的优势无序扩张,而是深耕平台做好自身的服务,从而在网络效应下打牢平台的基础,为各类需求方赋能。

从微信1.0到8.0的每一次重大更新都体现出腾讯不断在耕耘好微信这个流量平台,功能的丰富创造出更多的场景,不断提升平台的价值和能力,不断提升为客户、用户的服务能力。

例如,通过将京东、滴滴连接入微信菜单,一方面方便用户使用第三方服务,另一方面则发挥其平台能力注入海量的流量。例如,在朋友圈植入广告则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更有效的投放。而微信功能的丰富、场景的多样化则反哺腾讯,为腾讯带来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微信与腾讯的双螺旋,未来还会如何演绎?

反垄断、减持与回购

腾讯在2004年上市,当年总资产28.63亿元,发行市值为62.2亿港币;上市之后的腾讯随着利润持续增长,市值被推动到惊人的7万亿港币,为大量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然而,随着反垄断、大股东减持,如今市值较高点回落超6成,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了,相当于6年未涨。

2021年之前,阿里系和腾讯系在产业布局上呈现“针锋相对”的局面,本地服务(美团、饿了么)、新零售(每日优鲜、盒马生鲜)、电商(天猫、京东)、社交(微信、钉钉)等都围绕着阿里和腾讯蓬勃发展,两大阵营的对垒成为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风向,呈现出垄断态势,似乎所有的产业资本都在阿里和腾讯的掌控之下,不得不面临着“二选一”的难题。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压力(仅对游戏业务而言,腾讯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未获游戏版号),阿里和腾讯之间的割据战硝烟渐散,两家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黯然失色(腾讯跌超6成,阿里跌超7成)。在公布2020年年报之后,马化腾对反垄断政策进行回应:“会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总的来说尽可能做到合规,保证长远的发展。”

对于二级市场的腾讯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大股东南非报业在2021年4月首次大幅减持1.91亿股套现1141.74亿港元引起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彼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直到2022年6月27日,南非报业集团宣布其回购(母公司股票)计划而回购金额则来自于“有序、小幅”出售腾讯公司股票。对于南非报业而言就是一项套利活动,通过出售持有的腾讯股票来回购自家公司的股票,简单的理解是其持有腾讯股票的价值就已经超过自身的估值了。从发布公告至今,南非报业累计减持腾讯341.11万股,持股比例自28.86%降至24.99%。而这一举动对于腾讯的估值造成极大的压制,因为一旦腾讯的股价持续上涨,势必拉大了与南非报业之间的估值差距,由此南非报业将获得更高的资本利得,简言之就是,没有谁愿意为其做嫁衣。

与大股东减持相反的是,腾讯的管理层采取“常态化回购”战略。通常而言,当企业的管理层认为自家股票价格低估了其内在价值,便会采取回购股票的策略来维护市值。近一年时间,腾讯在二级市场斥资563.83亿港币累计回购了1.78亿股,其呵护投资者的诚意亦满满当当。

“3Q大战”使腾讯找到精准的定位,反垄断同样也使腾讯更加谨慎,优秀的管理层总能在企业面临重大难题的时候带领企业穿越迷雾,使企业的根基更加牢固,走得更长远。腾讯究竟是互联网企业?还是游戏公司?都不是,他是中国版的伯克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