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银行还没准备好证监会的回复,银保监会的十张罚单便“迎面而来”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郜融莲

进入2020年来,银保监会对银行机构违规乱象的整治愈发严格。6月23日,银保监会发布2020年银行机构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

然而工作要点刚发布,就有银行撞在了“枪口上”。6月30日,贵州银保监局一口气给贵阳银行及该行相关负责人下发了10张罚单。罚由主要因以贷还贷掩盖不良、以自有资金借道发放信托贷款,用于置换表内资产和承接信贷资产隐秘不良等行为。

《每日财报》发现,即使存在掩饰不良现象,该行的不良率依然高企,近三年持续攀升,截止2020一季度末该行不良率为1.62%,在上市城商行中排名位居第三。

此外该行自去年以来,高管变动频繁。令市场诟病的是,在年初推出募资不超过45亿元的定增方案后,4月24日收到证监会再融资反馈的11个问题意见,该行至今仍未给出回复。

“顶风作案”,一日收10张罚单

据银保监会给出贵阳银行的10张罚单中可以看到,该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涉及7宗,分别为:

(1)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2)重要岗位轮岗执行不到位;

(3)理财资金借助通道发放委托贷款,部分资金被挪用于兑付融资人发行的私募债、从部分理财产品中提取投资风险互换金,用于调节收益,刚性兑付;

(4)以贷还贷、掩盖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

(5)理财资金投资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

(6)代为履职超过规定期限,股东出质银行股份未向董事会备案,违规为环保排放不达标、严重污染环境企业提供授信;

(7)以自有资金借道发放信托贷款,大部分用于置换表内信贷资产及承接类信贷资产隐匿不良。

从上述被罚原因可以看出,贵阳银行此次被罚主要是该行业务上有多种违规行为。

其中,最为严重的违规便是以贷还贷掩盖不良、以自有资金借道发放信托贷款,用于置换表内资产和承接信贷资产隐秘不良这样的操作。

上市银行粉饰不良主要是对外隐瞒其真实的资产质量,这样的行为将直接导致该行披露的信息失真,监管无法获知其真实的不良信息,还存在欺瞒投资者的嫌疑。

银保监会在工作要点中着重表示,关于资产质量真实性方面,要关注人为操纵风险分类结果,隐匿资产质量;违规通过以贷还贷、以贷收息、虚假盘活等方式延缓风险暴露,掩盖不良贷款;违规通过第三方代持、为不良资产受让人提供融资等方式实现不良资产的非洁净出表等,对粉饰报表行为进行监管治理。

不良率持续攀升,ROE连续5年下滑

据2020年一季报显示,贵阳银行一季度末不良率为1.62%,在上市城商行中排名位居第三。

公开数据显示,贵阳银行不良率持续出现攀升状态,截至2019年末,该行不良率为1.45%,较上一年度增加了0.1%。而仅今年一季度,不良率继续攀升至1.62%,比去年末增长了0.17%。

然而,从监管披露的贵阳银行违规信息显示,贵阳银行存在粉饰不良率的行为,所以其真实不良率应当高于此数据,关于此数据是否真实,还要等银保监局的进一步披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贵阳银行的ROE已连续5年下滑。

2014年-2019年,贵阳银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44%、26.37%、21.67%、19.76%、18.88%、17.4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29%、26.26%、21.51%、19.47%、18.70%、17.34%。

高管变动频繁,拟增发再融资

在贵阳银行收到的10张罚单中,有7张是贵阳银行领取的,剩下3张则是由贵阳银行的3位相关负责人领取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贵阳银行更换领导班子后第一次收到如此密集的罚单。

据贵阳银行的公告显示,进入2020年以来,该行有两位高管出现变动。

2月26日,贵阳银行发布公告表示,收到首席信息官杨鑫先生的辞职报告,杨先生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

4月30日,贵阳银行表示,该行董事洪鸣先生于2020年4月29日向公司董事会提交辞职报告,辞去公司董事、董事会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贵阳银行自去年以来已有多位高管离职,高层在未换届时大换血。

据《每日财报》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至今,贵阳银行先后离职12位高管,在2019年7月10日一天内,连发七份公告,宣布公司董监高同日换人。

今年3月,贵阳银行拟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5亿股,募资不超过45亿元,新引入包括厦门国贸在内3家投资者,该定增方案在3月20日获得贵州银保监局同意。

而后,证监会又于4月24日给出了关于贵阳银行再融资反馈的11个问题意见,要求该行在30日向证监会提交回复意见,但由于整体回复工作量巨大,贵阳银行申请延期至7月23日前回复。

还没准备好证监会的回复,银保监会的十张罚单便“迎面而来”,资产质量不佳,ROE持续下滑的贵阳银行此次再融资能否成功,《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