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严重的“口碑”危机。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作为科创板首批欺诈发行案件,泽达易盛案和紫晶存储案的影响仍在不断发酵。

4月21日,紫晶存储和泽达易盛(*ST紫晶、688086.SH,*ST泽达、688555.SH)相继公告,公司因欺诈发行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及多名相关责任人受到监管处罚,两家公司也由此成为科创板首批欺诈发行的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紫晶存储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中信建投表示,将与其他中介机构共同出资设立10亿元规模的紫晶存储事件先行赔付专项基金,用于先行赔付合格投资者的投资损失,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适用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

《每日财报》发现,相比为泽达易盛保荐的东兴证券,中信建投为紫晶存储保荐足足收取了1.19亿元的中介费用。可想而知,收了巨额资金,又近乎明目张胆的财务造假,中信建投恐怕更为难辞其咎。而此次事件对其未来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

拟出资10亿先行赔付

被立案调查一年多后,针对*ST紫晶(688086.SH)的行政处罚落地,中介机构如何担责,也逐渐清晰。

4月21日,中国证监会对*ST紫晶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公司存在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已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标准。上交所当日启动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流程,向公司发出拟终止股票上市事先告知书,并将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终止上市决定。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查明的事实,*ST紫晶实施了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行为,极大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与行业生态。

辐射效应下,虽然对紫晶存储处罚已经基本落下帷幕,但监管部门对于中介机构的追责仍在继续。

对为上市公司提供保荐、承销服务的证券公司、出具审计报告的或者法律意见书的证券服务机构等违规主体,监管方面实施精准打击。证监会方面表示,将对紫晶存储所涉中介机构开展“一案双查”。

《每日财报》关注到,在紫晶存储案中,证监会对中信建投、容诚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广东恒益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启动了相关调查工作,后续将根据其在相关执业行为中的勤勉尽责情况,结合其主动先行赔付以及申请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等情形,依法进行下一步处理。

应对方面,作为*ST紫晶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中信建投发布公告称,拟与其他中介机构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ST紫晶事件先行赔付专项基金。

保荐质量受到质疑

资料显示,2020年2月紫晶存储上市时,中信建投证券为独家承销商。当时紫晶存储发行市盈率按照2019年的业绩,以39.8倍市盈率发行,发行价格定在21.49元,共募集资金10.23亿元。

在这10.23亿元资金总额里,发行费用总额达到了1.39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仅为8.84亿元。《每日财报》关注到,中信建投在*ST紫晶1.39亿元的上市发行费用上,就赚了1.19亿元,并且中信建投对*ST紫晶的承销保荐佣金率高达11.63%,而2020年所有IPO项目佣金率均值仅3.19%。

赚取巨额中介费用,紫晶存储仍然在券商眼皮底下财务造假,且造假时间长达数年,中信建投难辞其咎。

业绩表现上,2022年中信建投实现营业收入275.65亿元,同比减少7.72%;净利润75.07亿元,同比减少26.68%。也就是说,此次中信建投牵头设立的紫晶存储事件先行赔付专项基金,占公司2022年净利润的比例约为13.32%,比重不可小觑。

还要看到,过去的一年中信建投的主营业务仅投行业务的营收实现增长,同比增加5.6%,达58.38亿元;交易与机构客户服务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的营收均出现滑坡。

而投行一直是中信建投的王牌业务,2022年投行业务多项排名均是市场前列。此次事件过后,行业现状恐怕会出现较大变化,毕竟,中信建投的保荐质量会被广泛质疑。

未来或受牵连

数额如此巨大的财务造假事件,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以及持续督导机构中信建投要承担多少责任也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根据2008年颁布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保荐机构提交的与保荐工作相关的材料存在虚假记录、尽调未有效执行等问题,视情节轻重,暂停保荐业务资格3-36个月。

而如果券商受处罚的话,暂停保荐业务资格则是较大可能。像近期传出,中信建投被暂停保荐资格的消息,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类似事件早有先例。比如,乐视网就曾因造假案,平安证券被深圳证监会暂停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

如果外界所传处罚消息成真,中信建投无疑将再次受到重创。截至2023年2月2日,中信建投、旗下分别为79家的在审IPO项目数,部分项目或将受到较大影响。

此外,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2年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联合等12家券商被评为A类,中信建投被分到了B类,成为“三中一华”缺失的一角。

事实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一直是市场比较关注的问题。压实中介机构的责任,强化中介机构的“看门人”作用,已然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所在。而作为头部券商,中信建投能否将此次事件带来的影响最小化,未来能否吸取经验教训,切实履行尽职调查和审慎核查的义务?《每日财报》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