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构投资家 栗嘉

导语:今年上半年末,桂林银行资产总额已突破5000亿大关至5224.26亿,但仍然面临资产质量下降和资本充足率的不足的难题。

文/机构投资家 栗嘉

作为广西规模最大的城商行,桂林银行近日发布了2023年半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实现营收58.12亿元,净利润18.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75%和38.24%。

在业绩颇受行业关注的同时,桂林银行于8月10日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则又将预示着其IPO征程迈出关键一步,若后续推进顺利,桂林银行将有望成为广西首家上市银行。

事实上,2019年桂林银行通过了《关于启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相关准备工作的议案》,再提上市工作。但至此后近三年,相关上市进程却没有任何进展。

如今时隔三年IPO再度抢跑,其上市之心不明言表。

尽管离桂林银行递交招股书还有一段时日,但桂林银行历年财报数据可供我们复盘并仔细分析,那么,就目前的业绩走势来看,桂林银行上市之路会一帆风顺吗?又有哪些症结待解开的?

资产规模持续扩表,盈利能力波动大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桂林银行深耕本地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截至2022年末,该行是广西规模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存、贷款在广西市场份额分别为8.67%和5.89%,分别位列第五位和第七位;在桂林市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8.54%和20.90%,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受益于此,桂林银行资产规模扩表尤为迅速。2016-2022年,桂林银行资产总额由1947.16亿增至近4971.08亿,年复合增长率达16.91%,而今年上半年末,其资产总额已突破5000亿大关至5224.26亿。

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资产规模的增长,以及承接广西地区持续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桂林银行的营业收入也实现开花结果,从2016年的45.91亿元增至2022年末的102.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41%。

然而,与资产规模和营收每年都在稳定增长相背离的是,桂林银行的归母净利润不稳定。仅从2016年的10.7亿元增长至2022年末的16.24亿元,期间增速分别为42.29%、25.51%、15.34%、-24.40%、-6.58%、22.58%和21.10%。

《机构投资家》研究后发现,桂林银行归母净利波动较大的原因可能源于两方面:

一是,以职工薪酬及福利为主的业务及管理费用支出增长较快,致使成本端承压一直较大。比如,在归母净利处在负增长阶段的2019年和2020年,管理费用支出分别为57.87亿元、65.35亿元,分别占当年总营收比重高达79.48%和82.81%。

二是,减值损失总规模不稳定 ,使得净利润水平较为波动。比如,2020年-2022年,桂林银行当年计提的总减值损失(信用及资产)分别为35.68亿元、43.95亿元、39.92亿元。

而今年上半年,该行共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7.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2亿元,增长29.64%,增幅超过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幅。

在两因素叠加作用下,桂林银行资产利润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盈利能力有待提高。2020年-2023年Q2,桂林银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34%、0.35%、0.37%、0.36%,连年低于《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标准(2023年版)》对ROA不低于0.5%的要求。

不良贷款率持续压降,资本充足水平需提高

评估一家银行是否具有长期价值,除了营收、利润等常见的一些指标外,更应该从不良贷款等角度分析资产质量。不良贷款余额如果过高的话,对于自身的长期稳健发展和经营安全、风险管控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如何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已然成为维护经济安全以及金融稳定的关键所在。对于桂林银行而言,未来或许需要重点解决自身不良贷款这一指标。

一直以来,桂林银行资产仍主要由信贷类资产和证券投资类资产构成,随着上述两类资产投放规模的提升, 对应的不良贷款也随之逐年增长。

我们注意到,桂林银行不良贷款从2020年末的34.97亿元增长至2022年末的45.86亿元,而截至今年6月末,其不良贷款继续增长至47.5亿元,较年初上升约7.8亿元,增幅达26.26%。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农、林、牧、渔业行业上。

桂林银行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近些年持续开展内部风险治理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通过摸排风险底数等方式,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稳步推进风险管控,推动资产质量指标整体改善。比如在2022年就累计处置掉了价值40.08亿元的不良贷款,较上年增加11.48亿元。

在此举措下,桂林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压降。历年数据来看,2020年-2022年,桂林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1.69%、1.59%、1.54%,但到了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开始抬头,相比2022年末增加了0.14个百分点至1.68%,信贷风险管理面临一定压力。

此外,该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也有所下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桂林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41.48%,远低于206.1%的行业水平;并表口径资本充足率为12.3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0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13%,分别较2022年末下降0.41百分点、0.25百分点、0.19百分点。

可见,考虑到桂林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未来其可能仍需保持较大的拨备计提力度以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这对于桂林银行而言,如上市成功,募集资金如何有效来提升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计提能力,可能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战略转型下,内控问题该何解?

在复盘桂林银行历史业绩数据指标时,《机构投资家》还发现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出现断崖式收缩,从2020年末的333.12亿元高位大幅降至2022年末的98.24亿元。

要知道自2016年开始与微众银行合作推广“微粒贷”业务,并确定了“互联网+”推动消费金融发展的思路开始,桂林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扶摇直上,每年均保持高速增长。但随着2020年互联网贷款新规落地,该项业务也就被戴上监管紧箍咒。

但好在如今的桂林银行开始调整相关贷款战略,将由“互联网+”调整为“零售转型”。

而且在近期的中诚信国际评级报告里也重点提及了,桂林银行将继续推动零售转型,将信贷资源向县域倾斜,持续推广信用村建设并拓展整村授信;不断优化“乐税贷”、“经营流水贷”和“富农贷”等优势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信贷需求,个人经营贷款稳步增长。

不难看出,桂林银行战略调整的决心坚定,但要想真正实现落地突破,一定离不开内部完善的管控体系、高效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等多方面支持。但近年来,桂林银行的内控问题频发,无疑给其转型之路徒增绊脚石。

2022年1月,桂林银行原副行长卿毅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有关部门调查,此前的多项关联交易违纪事项也一一浮出水面。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桂林银行与9家关联方发生重大关联交易,其中6家与卿毅新有关,授信金额合计高达26.87亿元。2020年卿毅新及近亲属控制下的企业与桂林银行产生关联交易的有7家,授信金额达15.6亿元。

此外,2021年8月,桂林银行金融市场部原总经理刘嵩因在担任北部湾银行票据业务中心总经理、桂林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727.1448万元违法事项,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0万元。

诚然,在IPO冲刺关键期,相关审核部门主要还是以经营指标的稳定性和风险资产的变化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但这些指标又与内控管理水平休戚相关。因此,于当下的桂林银行而言,完善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而未来桂林银行能否发挥自身区域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和压降不良贷款规模,为顺利上市添砖加瓦,我们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