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面临的一大危机在于最大的单品,最引以为傲的创新产品——PD-1单抗拓益,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亟须新的产品突破。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9月8日,君实生物收盘35.66亿元,市值351.5亿元,创上市以来新低。

面对持续低迷的股价,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公告称拟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回购的金额3000万-6000万元,每股不超过58元。2020年上市时,公司超募18亿元,3000万到6000万的回购盘子对于股市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好在9月11日,整个医药板块受利好影响推动,君实生物(688180.SH)坐个顺风车上涨4.56%。

对于君实生物来说,此前股价持续下跌,可能与核心技术元老离职有关。

9月2日,君实生物发布一则公告:公司执行董事、核心技术人员冯辉先生因个人原因,于2023年8月31日申请辞去首席运营官及子公司所有内部职务。君实生物强调:冯辉的离职不影响公司核心技术的完整性,不会对公司现有研发项目进展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冯辉对于君实生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作为创始团队的技术元老,冯辉是公司核心产品PD-1单抗的研发领头人,此外还参与了公司的十余项抗体药物项目,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多个“产业项目”、“重大专项”、“科研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一周内第二位公司元老级核心技术骨干离职。就在冯辉递辞呈的前一天,武海也申请辞去了非执行董事一职,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武海和冯辉都是2014年左右进入君实生物的老人,他们是公司公开披露的4名“核心技术人员”的其中两位,目前,还剩下张卓兵和姚盛两位。

在国内,以君实、信达、恒瑞和百济神州为代表的国内药企旗下的PD-1产品,合称国产PD-1“四小龙”。作为PD-1四小龙之一,君实生物有着不少“首个”的光环。君实拥有第一个上市的国产PD-1,也是国内首个实现“A+H”上市的医药企业。

然而上市多年,君实尚未能实现盈利,公司股价也辉煌不再。曾经的风光难掩资本市场的“失落”,如今,技术元老以及投研团队成员还在不断流失,君实生物如何撰写新的故事?

两位技术大佬出走,投研团队成员下降

君实生物是典型的由科学家和资本组建的创业团队。

公司实控人为熊俊父子,投资市场出身,并非医学专业。靠着资本运作,和陈博、冯辉、姚盛、张卓兵、武海等好友一同创立君实生物,同时引进高精尖医学专家李宁担任总经理。

资料显示,冯辉在1997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9月毕业于美国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获得分子药理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就职于美国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

2014年1月,冯辉回国加入君实生物。当年12月,君实生物向当时的CFD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提交了一款自主研发的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JS001的临床试验申请,成为国内企业的首例,2018年12月PD-1单抗拓益(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JS001)正式批准上市。凭借独创的优势,拓益日益成为公司最核心、重磅的产品。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商业化药品销售收入6.25亿元,拓益的营收4.47亿元,贡献度占到七成。

当然,作为技术核心人员,冯辉也获得了公司丰厚的回报。年报显示,2022年,冯辉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总额499.57万元,同时,冯辉还持有君实生物1.34%的股份,以9月8日收盘价计算,该部分股份约4.7亿元。

有意思的是,在冯辉公告辞职的8天后,即9月10日,君实生物公告称,旗下子公司君实工程、苏州君盟拟与上海安领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及冯辉签署《合资协议》,拟以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的2个在研项目(肿瘤治疗领域)的相关资产和部分专利权益(标的无形资产)作价人民币3059.78万元出资认购合资公司新增注册资本人民币14万元,持有合资公司9.45%的股权。从这个公告可以看出,冯辉自立门户的行动。

武海,近期卸任了非执行董事一职,事实上早在2020年10月离职。作为安进(Amgen)高级科学家,2013年6月加入君实,担任公司全资子公司拓普艾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2015年3月到2020年10月,担任公司副总经理。2016年12月到2020年10月,同时担任拓普艾莱首席执行官。任职期间主要参与了公司 JS001、JS002、JS004等多项抗体药物项目早期的研发工作。2020年以3543万元年薪领跑上市公司高管年薪排行榜。

不论是武海离职,还是冯辉离职,公司的对外表述都是不影响公司核心技术的完整性,不会对公司现有研发项目进展产生实质性影响。

另外,《每日财报》也注意到,随着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动,整个公司对于投研团队也做了大的调整。2022年末,君实生物的研发人员数量为995人,截止到今年6月底,研发人员数量已经减少至854人,占员工总人数比例的30.81%。半年时间,141名研发人员离职。随着研发人员的减少,君实生物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明显下降。上半年,研发投入9.49亿元,同比减少10.7%。

当然,君实生物也在不断招揽新的技术人才。去年4月20日,邹建军出任副总经理兼任全球研发总裁,此前长期担任恒瑞医药的首席医学官兼总经理,时间长达7年。为了招揽人才,君实生物进行了股权激励,邹建军获授300万股限制性股票,市值值1.06亿元。

成立10余年亏损超81亿,造血能力弱

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12月,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发及商业化。

君实生物曾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但上市步伐并未就此停止,在香港联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后,君实生物瞄准时机率先登陆港股市场。

2018年12月24日,君实生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君实生物-B:1877.HK”,成为国内首个“新三板+H股”挂牌上市的企业。

君实生物自2012年成立至今,市场对其进行的灵魂拷问自始至终未变:到底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实现盈利?然而,连年亏损,“拷问”十年,依旧无果。

2013年-2019年的这7年时间,君实生物累计亏损超过20亿元。其中,近4年的亏损额就超过19亿元,且近年来亏损额越来越大。2020年-2022年持续亏损,君实生物累计亏损超过47亿元。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实现营收6.7亿元,同比下降29.21%;归母净利润亏损9.97亿元,亏损加大。

粗略统计,自公司创立以来10多年的时间,从未真正摆脱亏损局面,累计亏损超过81亿元。造血能力不强,基本靠资本市场源源不断的输血。

根据统计,如果算上GDR,以及A股定增,君实生物公开市场股权融资金额已高达190.24亿元。而截至上半年,公司账上还有48.81亿元货币资金。

未来危与机并存

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最大的单品,也是最引以为傲的创新产品——PD-1单抗拓益,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们先从数据来说明:

2019年,PD-1单抗拓益销售增长至10.03亿元;但是到2021年不及预期,只有4.12亿元。2022年,该产品收入有所回升,至7.36亿元,但是没有恢复至高峰期。

之所以销量下降,是因为2020版国家医保目录于2021年3月正式实施后,PD-1特瑞普利单抗的单价降幅超过60%,同时国内PD-1竞争激烈,君实生物未能实现“以价换量”,导致销售收入出现负增长。

横向比较,与后起之秀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相比,也是优势不再。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共有16种PD-1/PD-L1获批上市,包括进口药品纳武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以及12款中国PD-1/PD-L1。

例如2022年,百济神州同款产品销售额已经达到28.59亿元,是君实生物近4倍;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销售额为18.36亿元,同比增长约46.8%,也是销售额最高的。信达生物上半年同款产品的销售额约为12.01亿元。

▲2023年上半年公开披露的PD-1/PD -L1产品销售业绩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君实生物还有在研管线超过50项,其中超30项在研产品处于临床阶段,4款产品处于商业化阶段(拓益®、君迈康®、民得维®及埃特司韦单抗),1款产品提交NDA(昂戈瑞西单抗),3款产品处于三期临床阶段(贝伐珠单抗、IL-17A、BTLA单抗)。

PD-1特瑞普利单抗拓益正在全面拓展适应症。截至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国获批6项适应症,4项新适应症处于NDA阶段,包括NSCLC围手术期、TNBC、RCC一线、ES-SCLC一线。PD-1单抗拓益正在快速放量,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约4.47亿元,同比增长约50%。同时,君实生物也在寻求出海突破。据了解,拓益至今已经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症的40多项由公司发起的临床研究。

另外,上半年新冠口服药民得维(VV116)在国内附条件获批上市,并被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上半年进院超过2200家,实现销售收入约1.10亿元。

不得不说,这些在研管线给君实生物的“亏损旧衣”镶上了钻石,但最终一切都要看实绩说话。资本市场已经给了君实生物10余年的时间了,如果不能够取得新的产品突破,扭亏为盈,恐怕会遭到市场的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