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内连续两次的买卖交易,不仅让市场揣测其中缘由,但业内普遍解读则认为是双方战略转型的必要举措。

文/机构投资家 郑新

在资本市场,自家公司“左手倒右手”的资产腾挪并不鲜见,尤其是在二级市场,亦或是出于公司整体战略布局和股东利益的原因,符合监管要求的资产交易也被越来越多大型企业所采用。

11月14日,金融壹账通发布公告,拟以9.3亿港元的对价向陆金所出售所持有的平安壹账通银行股份,交割完成后,将不再持有任何的壹账通银行权益。

众所周知,陆金所控股和金融壹账通同属中国平安集团的联营公司,也是平安集团内部的孵化的四家科技“独角兽”中的两家。由此,此次资产交易也备受市场关注。

更重要的是,这并非壹账通年内首次出售其银行相关业务板块。早在今年2月份,壹账通就曾发布公告,拟出售其持有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普惠立信公司股权给陆金所下属的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彼时的交易对价为1.99亿元。

年内连续两次的买卖交易,不仅让市场揣测其中缘由,但业内普遍解读则认为是双方战略转型的必要举措。

正如壹账通CEO沈崇锋所表示的那样,此次出售壹账通银行,符合公司整体战略布局和股东利益,公司将在下一阶段将继续专注于自身的科技定位及技术驱动型产品服务的提升,致力于通过“两提两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稳步推进与全球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壹账通出售的两大业务,均为优质资产。普惠立信在2022年为其贡献了1.45亿元收入,税后净利润高达6323万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壹账通银行所在的虚拟银行业务是所有业务板块中唯一实现了大幅正增长,收入为1.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9.6%。

两大优质业务板块一年内被相继出售,对金融壹账通影响到底几何?又会给受让方陆金所带来哪些新变化?

1.近五年亏损超57亿,财务压力下出售旗下虚拟银行

作为平安集团孵化的四大独角兽之一,金融壹账通自成立之初就自带平安集团光环加持,不断快速扩张业务版图。

在时任董事长叶望春的带领下,金融壹账通开启了疯狂收购模式,凭借着在2018年4月在A轮融资中获得高达47亿元现金的依仗下,金融壹账在2018年-2020年期间,先后收购了泛鹏科技、宝润兴科技、景基国际、富观国际和北京金永泰,涉及银行资产、金融数字场景及保险经代业务的公司。

通过这一系列收购,金融壹账通大大拓宽了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业务边界,包括国内五大行在内的诸多银行也通过旗下控股公司与其牵手合作。

当然,金融壹账通所做的还远不止此,期间还努力需求上市获得更高估值,并顺利于2019年12月13日登陆纽交所,而后仅两年时间又在2021年回港上市,成为国内美港股双重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

与业务的急剧扩张相反的是,金融壹账通却陷入了持续巨额亏损的怪圈中,而且自身独立性也颇受市场质疑。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金融壹账通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23.28亿元增长至2022年末的44.64亿元。这期间却一直未盈利,四年合计亏损高达53.6亿元。也就是说,此次出售事项预期给金融壹账通录得约1.64亿港元的收益,还远不及覆盖住近年来的亏损。

为了能快速扭转亏损局面,近些年来金融壹账通选择了开源节流,通过压缩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改革,其研发、销售和行政开支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19年超过100%压降至2022年的59%。

在此努力下,今年其亏损状况有所大幅改善,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金融壹账通实现营业收入27.43亿元,同比下降14.9%;归母净亏损2.81亿元,同比减亏4.1亿元,减亏幅度达60%,归母净利润率从-21.6%提升至-10.3%,较2022年同期大幅优化了11.3个百分点,毛利率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至36.1%。

与巨额亏损相对应的则是其未具备强大的独立生存能力,正如我们开篇提到,金融壹账通在背靠平安集团这棵大树下,不断汲取养分,极度依赖于总公司和下属关联公司陆金所。2019年-2022年,金融壹账通向这两家公司所获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比重分别高达56.1%、45.8%、66.4%和66.9%。

在这样的经营状况下,金融壹账通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不佳。美股市场上,股价已从2020年7月份288美元/股高位断崖式下跌至如今约3美元/股;而港股市场则沦为名副其实的“仙股”,目前仅在0.8港元/股徘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金融壹账通高管人事变动也极为频繁。2021年4月,其首席财务官罗伟杰辞职,紧接着10月份,担任CEO六年之久的叶望春卸去重担,由原金蝶公司总裁沈崇锋接任CEO一职。

2022年7月和11月,叶望春因个人原因接连辞去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和执行董事职务。而在今年刚刚出售完壹账通银行业务的当月,11月2日起,具有银行执业背景的平安系执行董事、联席总经理陈蓉突然辞任。

至此,两年多时间里,金融壹账通不仅出清了旗下的与金融科技无关的银行业务,具备银行背景的两名执行董事叶望春和陈蓉也先后离去,执行董事仅余金融科技背景的沈崇锋一人。

对于轻量化运营、寻求盈利的金融壹账通而言,在历经人事动荡和出售银行业务后,未来是否会走出一条新的康庄大道,也是整个金融科技市场的长期看点。

2.靠虚拟银行拓宽多元化边界,陆金所胜算几何?

在交易的另一端,陆金所会发生何种变化,当然也是业内围绕讨论的另一要点。

针对此次收购,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CEO赵容奭也表示:“作为公司多元化努力的一部分,陆金所控股计划收购平安壹账通银行的100%股权。平安壹账通银行是一家拥有全牌照的数字化银行,其目标客户和业务与陆控现有业务形态比较一致,使陆控能够借助以往的运营经验和技术专长来发展业务。此次收购将补充陆控业务布局,有助于业务多样化。”

可见,多元化多次被提及,这也是目前陆金所发展的主基调,但就目前陆金所业绩走势来看,也难言轻松。

最新三季报显示,陆金所营收和净利双双大幅缩减,截至2023年9月末,总收入为80.5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131.93亿元减少39.0%;净利润较去年同期的13.55亿元大幅缩减了90.3%至1.31亿元。

其中,此前占比超50%的技术平台收入减少了51.2%至32.59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降至40.5%,净利息收入对营收贡献度虽有所提升,但取得的收入仍较去年同期的46.18亿元下降了28.4%,为33.07亿元。

从贷款规模来看,第三季度陆金所新增贷款为505亿元,同比下降59.2%,贷款增速乏力下,也直接导致了其前三季度总贷款余额无明显增长,仅为3663亿元,同比下降了42.5%。

资产质量方面,前三季度,陆金所除旗下消费金融公司以外,其他各类贷款逾期率指标皆有所增长。比如,有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为3.4%,较6月末增加0.5个百分点。

值得欣慰的是,平安消费金融发放的贷款资产质量最优,三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9%,较6月末还减少了0.3个百分点,在行业内处于较好水平。

不难预见,陆金所在行业下行的窗口期中借助此次收购的金融壹账通虚拟银行,能够为自身提供便捷的服务和较低的运营成本,推动多元化业务转型。但是,由于虚拟银行数字化市场规模整体较小,加之自身业绩增长压力较大,陆金所能否通过收购顺利获得第二增长极,进而重回新增长得到长足发展,仍然有待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