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模式并不复杂的法狮龙,披露的招股书数据矛盾重重、披露遮遮掩掩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关越
拟IPO的公司,应把公司运作讲明白,把风险说清楚。这是对市场和投资者最起码的尊重。
但偏偏有的公司,就是装傻充愣。
经营模式并不复杂的法狮龙家居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法狮龙),主营集成吊顶和集成墙面。然而,招股书数据却矛盾重重、披露遮遮掩掩。这样操作让人搞不懂。
《每日财报》注意到,虽然法狮龙销售额95%以上依靠经销商销售,但经销商历史数据不明晰、销售额变化与运输费用变化不匹配。证监会在反馈意见对此做了问询,公司却置若罔闻。
法狮龙经销商数量、每户经销商平均销售额、销售人收入、员工数量都在降低,这四项经营风险,在更新的招股书中没有提示。
招股书 “完整性”大打折扣,不得不让人怀疑,公司是否存在“重大遗漏”?
对证监会问询置若罔闻
证监会对法狮龙预披露的招股书,给出了21页的反馈意见。其中,对经销商数量、运输费与业绩增长的匹配度等问询,在法狮龙更新后的招股书中,难以找到对应说明。
经销商模式是法狮龙经营关键所在。法狮龙产品直接销售给经销商,款到发货,由经销商自建专卖店面向消费者卖货。
也就是说,经销商销售丰歉、数量多寡,将直接影响公司的销售收入。
为此,法狮龙号称专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销商管理制度”。
丽尚是法狮龙旗下品牌之一,经销商占公司总量近1/3,贡献销售收入占比15%左右。
证监会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问询法狮龙:“丽尚品牌经销商数量在2016年由24家增长到216家,2017年从216家增长到396家,请说明丽尚品牌经销商在2016和2017年快速增加的原因,与相关收入、成本、费用、人员增长是否匹配?”
但是,在更新后的说明书中,难以找到法狮龙的详细说明。
此外,法狮龙销售收入与运输费用两者间变化的匹配度也让人难以理解。
通常而言,企业卖出的商品要经过运输才能到达经销商手中,在销售区域变化不大情况下,销售收入与运输费用变化区间应该匹配。法狮龙明确,公司近年销售区域不存在异常或较大变化。
但法狮龙销售收入在2017年增长58%,同期运输费用只增长32%。在2018年销售收入下降7%,同期运输费用却下降34%。
销售收入和运输费用,哪一个更可信?问题出在哪里?
在反馈意见中,证监会要求“结合销售区域变化等,分析说明运输费与业绩增长的匹配度”。
但是,在更新的招股书中,投资人也难以找到法狮龙的“分析说明”。
对四个风险深藏不露
根据法狮龙更新的招股书数据计算,公司经销商模式销售收入、平均每家经销商贡献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人员数量,四个数据均在下降,公司却没有做风险提示。
法狮龙经销商销售对比经销商数量
数据来源:《每日财报》据公司招股书整理
2017年至2018年,法狮龙通过经销商模式获取的销售收入下降了5%,2019年上半年此项收入仅占2018年37%,没有达到一半的水平。
与之对应,法狮龙平均每家经销商贡献的销售额也在下降。
从2017年到2018年,公司经销商数量增加了120户,平均每家经销商贡献的销售额下降了13%。这样的势头在2019年上半年仍旧延续,平均每家经销商贡献的销售额(年化)比2018年又下降了25%。
公司招股书中说“如果未来经销商队伍进一步扩大而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随之提高”“则可能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损及公司品牌形象。”
也许是管理水平真的没跟上,每家销售额的均值确实下降了。更严重的是,到2019年6月末,公司经销商数量比年初减少了31家。
与经销商销售额下降对应,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也在下降。2018年下降了6%,2019年上半年只达到了前一年的38%,2019全年数据主营业务收入同比能否持平,目前看也堪忧。
员工被解雇更是印证了下降的存在,也让投资人担忧加剧。
2018年,法狮龙员工总数减少了104人,这样的减员在2019上半年仍旧持续,再减员56人。
公司销售人员最受伤。法狮龙在2018 年成立销售部门新兵营,想在培养大量新进销售人员,由于新兵营员工薪资水平较低,人员流动性大,最终取消新兵营。2019年上半年减少了84人。
经销商模式销售收入、平均每家经销商贡献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人员数量,这四项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公司利润情况,应该自己主动提示为”经营风险事项“,不过,在法狮龙的招股书中也没有找到。
是不是藏匿了这些,就没有其它风险了?不是。
在更新的招股书第四节,公司列举了八个风险,其中第一个是市场及经营风险,包含了房地产行业波动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竞争加剧的风险。
当然这都没有包括上述四项风险,在公司自己说的财务风险中,也不包含上述四项。
法狮龙招股书提示投资人注意风险因素
截图来源:法狮龙招股书
《每日财报》就此致函向法狮龙进行采访,询问销售收入与运输费用为何不匹配?经销商数量减少、平均销售额下降、销售收入下降,公司将采取何种措施?但公司方面避而不答。
巴菲特说,投资要选择自己看得懂的公司。但投资人要看懂公司,最起码得有个清晰真实的财报才行。
还未上市就遮遮掩掩,避重就轻,这样的公司是否该到A股市场来?
(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条评论